时间:2025-03-31 04:26:30 来源:铝圆片
1月10日,2023年第十二届AUBE欧博设计优秀项目奖专家评审会圆满落下帷幕。作为AUBE欧博设计的一项年度盛事,优秀项目奖专家评审会已成功举办十二届,今年迎来了第十三届。回首过往,每一届评审会都是欧博人对设计匠心的坚守与传承。2024年的新春,我们从华侨城创意园乔迁至微软科通大厦,变更的是地址,不变的是欧博人对设计、对作品的韧性和初心:“在我们未来的规划中,把我们的房子建造成人人都喜欢的景观,并且能进入历史”。
AUBE欧博设计从始至终坚持城市设计、建筑、景观等多专业集成一体化设计方法,以面向城市当下和未来的设计精神,积极探索并不断进行设计理念的迭代更新。一年一度的专家评审会是欧博践行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对实践项目进行梳理、分享、评价、反思,保持初心、持续进步。
今年参评的项目基于集成一体化的设计方法之上开拓了更多创新技术在设计上的应用,类型涵盖城市街区、综合体、酒店、会展、学校、公园等文化、商业、公共建筑,以及城市低碳、城市更新、文化旅游区更新项目设计等多个领域。经过一轮内部评审,当天有12位来自AUBE欧博设计规划、建筑、景观等专业的设计师,分别对13个项目进行了关于“科学与设计、新技术与设计、人文与设计”等多角度、立体式阐述,并与7名专家组成的评审团进行了深入交流。
最终,13个成功入围本次外部专家评审会的优秀项目,共同角逐4项大奖。其中:
最佳建成项目奖:广东东莞松山湖科学公园获一等奖;深圳华侨城宝湾大厦获二等奖;深圳国际生物谷综合体育中心及深圳市大鹏新区文化中心获三等奖。
最佳方案类项目奖:深圳茅洲河干流碧道松岗段可研、设计一体化获一等奖;深圳罗湖区文化馆新建工程方案设计及初步设计、深圳市第三十一高级中学获二等奖;海南陵水新村镇渔业交易中心 + 海南陵水新村镇潟湖左岸商业综合体、广东珠海北师港浸大教师公寓项目建筑规划设计概念提案获三等奖。
东莞松山湖科学公园,为什么是“科学”?具体要怎么来实现“科学”?项目位于粤港澳科学技术创新带,世界级企业与科研中心环抱场地。场地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绽绿之隅与脆弱之角”,基于此,我们构想出一个融合生态与科学的公园。它不仅是松山湖的自然生态本底和科研精神场所,也是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我们从科学方法、科学感知、科学服务三方面入手,实现科学公园之“科学”。科学方法,强调公园自然生长性,利用基地山水资源,通过排、滞、蓄、净结合,打造湖泊湿地和雨水花园,解决季节性缺水问题,细节设计预留场地可生长性;科学感知,我们在安全区域设置建筑、构筑物,植入科学六件套,如“科学长廊”“科学之芯”等,还有科学之门、塔、眼等设计,以及中子儿童乐园等,让游客从感官体验到认知升华;科学服务,全龄设计满足各年龄段需求,全域可达设计让不便人士也能畅行,全季设计考虑气候因素,使公园全年可玩。
欧博完成项目的质量一直都保持非常高的水准。公园里的建筑虽然都是小尺度建筑,但是小尺度的组合更难做,因为要跨越公园尺度、彼此的尺度,还应该要考虑各方面的诉求,难度很大。目前,项目整体呈现出的多样性、形态本身的美学修养很高。
东莞松山湖科学公园项目水准非常之高,一种原因是大的景观规划,同时又有细致的局部设计。公园里的那种小房子每个设计师都想做,想知道你们是怎样找到比较合适的人来做且能保持这么高的水准的?
项目地处大铲湾未来科技城和宝安中心腹地,交通便捷,周边有公共道路、水体和别墅区,涵盖商业、公寓、酒店三大板块。设计之时,我们提出“IN BETWEEN”理念,打破功能界限,构建探索型空间。
布局上,我们将塔楼错位布局,酒店位于转角,公寓朝南,以减少对视。酒店公配部分架空抬升,释放地表空间,满足商业和酒店需求。商业部分设计为两层开放街区,入口打造特色景观。
我们将酒店品牌“艾美”的低调、创新、艺术和探索精神融入设计中,打造简洁优雅的外观,通过现代手法突出裙房和塔冠等亮点公共空间。首层为落客大堂,check in后的大堂吧有露台花园,提供静谧空间。宴会厅抬升,行政酒廊位于塔冠,景观优越。项目落成离不开各专业合作,集成一体化设计是关键。
这个酒店非常难得的是把建筑、外装、室内、软装形成一体化设计,难度很高,这也是建筑师追求的最高境界,多学科融合之后还有非常清晰、简洁的呈现。
深圳坝光文体中心位于深圳市的大鹏半岛,由深圳市发改委投资建设。项目用地咫尺湾心,被四条河流分隔,毗邻深圳海洋大学,被称为深圳最亲海的 “海上文体中心”。
项目涵盖文化中心和体育中心,总长618米。工程设计团队历时六年,利用科学的设计手段和辅助工具,在型体抗风、建筑防洪、结构装配、幕墙工艺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案,屡获国内外设计及工程奖项。
该项目尺度很大,设计难度高。其完全曲线型的形态对技术实现提出了严峻挑战。然而,项目团队不仅成功完成了设计与施工,还巧妙地解决了门的不规则性问题,最终呈现出一个完整统一的外观。这充足表现了团队精准把握方案难点并进行相对有效回应的能力。
我觉得非常棒,不管是这一个项目,还是你的演讲。这一个项目特别难、特别复杂,建筑师要多去工地才可能正真的保证最后比较完美的落地。从结果看起来,你们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茅洲河是深圳第一大河,位于宝安区,也是深圳与东莞的界河。我们主要处理深圳单侧6.1公里的岸线,目标是将其转变为两岸之间的新热点和城市共享的重要水脉。目前,该区域面临快速工业化和工程化带来的岸线斑驳、空间单一和动线单向等问题。
为此,我们构建了四类新的城水关系:河流与市政基础设施、新建居住区的关系;河道与村落的关系;河道与工业的关系;河流与水利设施的关系,打破水、岸、城之间的物理和管理边界。
我们相信项目从设计到建成是多向奔赴的过程,设计端和管理端共同处理问题,预留条件,适应变化。茅洲河项目推进漫长,我们的任务是陪伴它从界河变为融合深莞的引力磁场,汇聚两岸人才的无界中枢。
茅洲河项目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其设计团队不仅关注现实,更着眼于未来。团队在设计中预留空间,为未来可能的连接和扩展提供条件,这种前瞻性和灵活性体现了高水平的设计理念。这种设计趋势,即通过深入研究和轻量级干预,为未来预留弹性操作空间,是未来设计企业应追求的方向。
在城市更新和基础设施项目中,反思和前瞻性是至关重要的。类似茅洲河这样的基础设施项目,沟通成本高,景观和建筑师常被边缘化,资金紧张,这样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未来城市更新存量发展将面临更多此类项目,如果行业不改变现有体系,城市更新将难以持续。
我特别喜欢悦人今天的讲述方式,极其平和,没有注入那么多强力,但是让人特别舒适。我觉得这就是设计的常态,对大家说应该谦逊、平和,懂得理解和尊重,包括自然环境,一只虫子、一只鸟,这对我来说特别受用。
项目位于深圳华润湖贝城市更新统筹片区的C7地块,北邻万象城,西靠街区商业,南接湖贝古村,东望湖贝350米塔。回溯30年,文化馆选址一直是湖贝村的几何中心,承担社区公共活动功能。
文化馆的设计从离地16米的悬浮立方体开始,四个核心筒生长成为交通枢纽和结构本身,通过桁架系统连接,将建筑空间分为外环与内核。内核代表着热烈与沸腾,定制化的大空间置于内核,形成垂直的共享文化聚落,包含剧场、数字展厅、多功能厅等。外环则是内核冷静的边界,采用12米模数划分的单元模块,提供了建筑功能的灵活性和弹性。其建筑形体覆盖半圆管彩釉玻璃幕墙,形成半透明渐变的朦胧质感,展现了弹性灵活的功能组织与极富特征的空间订制,共同打造出一个具有艺术观赏价值、复合多元的湖贝文化地标。
作为一个现实项目,空间紧张且功能繁多,该方案会给具体的实施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和挑战。
我认为这个设计做得很好,不管是从空间上来看还是从建筑学本体的角度来讲,都很着迷。但手法可能过于重,是不是一定要用很复杂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没有更轻巧的方法?
这是个很好、很大胆的方案,它打破了文化建筑的常规思路。同时,这是一个要具体实施、落地的方案,首先功能上要好用且不贵。
深圳市第三十一高级中学位于盐田街道,是深圳海拔最高、高差最大的校园。设计以“山·海·径”为理念,将校园融入自然景观中,提供丰富的学习和生活空间。“窥山”中,建筑形态与自然地形相融合,保留山势走向,形成有趣包裹状态。“观海”时,操场旋转45度,强化背山面海格局,教学楼遵循规整南北方向,两套网格系统叠加,彰显和谐精神。“造径”是设计核心,利用车道宽度和边坡造路,融入半山公园慢行系统。
最后,我们大家都希望新学校能成为山海相连的重要锚点,让学生在校园中真正感受到自然的日升月落。
尽管山顶学校的方案在技术层面得到了妥善解决,但其选址的合理性仍需深入考量。在山顶建设一所学校已属罕见,更加不用说两所学校合并的情况。在如此复杂的地形和高差条件下,学生如何安全、舒适地到达学校并享受校园生活,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学校的核心功能是教学,而非观景,尽管高处的景观优势不容忽视,但教学功能的实现应是首要考量。
这是一系列海岸线设计项目,位于陵水,介于三亚和万宁之间。2022年介入前,海岸线年初我们整体进入时,岸线已有所改变。
新村镇渔业交易中心项目,我们用建筑定义自然与城镇的边界,回应场地两重性,一边是渔业,一边是商业。设计中,我们用一条线划分两边,中间是半开放公共中庭,功能包括零售、餐饮和渔业加工。南立面设媒体展示界面,渔业区域上方是公共活动空间。建筑采用拉索和PTFE膜,轻盈且具标识性。
老市场改造项目,原为菜市场,我们将其设计为“半个月亮”,两个球体互相拓扑,形成有趣视觉效果,水池倒影使“半个月亮”变成“一个月亮”。
最后是“瀉湖左岸”商业体,面对如何让建筑从环境中生长的问题。体块从民居圆形提取,排列形成巷子,二层巷子可看海,回应当地氛围。立面处理具童话色彩,体现岭南冷巷特色。
这些项目从定义边界到改造旧市场,再到商业体设计,我们都注重与环境的融合和当地文化的体现,希望为陵水海岸线带来新的活力和价值。
在陵水项目中,“半个月亮”设计采用了极简干预方式,不仅实现了视觉和网红效应,还体现了文旅建筑“以小博大”的理念。这种轻巧的设计手法使其成为最先建成的部分。相比之下,鱼鳞状设计在视觉效果上虽有特色,但实施难度和成本相比来说较高,显得稍重。
海南岛的热带气候特点对建筑规划设计提出了特别的条件。年降雨量大,夏季酷热且日照强烈,同时频繁遭受台风袭击。这些天气特征情况对建筑的防水、遮阳、通风和结构安全性提出了挑战。所以我提出几个问题,怎么样才可以让酒店更宜人?这个表皮是否能承受巨大的台风?
今天介绍的住宅项目与以往不同,这是一个面向大学教师及教研群体的高端保障房项目,位于珠海市高新区,北师港浸大用地内,周边有北理工珠海校区和北师大珠海校区。场地自然条件优越,景观资源丰富,最高处与最低处有近3米高差,如何利用这些条件是设计的关键。
项目采用折板式布局,最大化利用景观资源,形成丰富天际线。中间设庭院和入口广场,南侧湿地营造滨水游廊。利用高差布置地下车库,打造绿脉通廊和滨水景观带。最终布局为5栋楼,54米限高,容积率2.6。产品设计亮点包括布局优化、生态共享、体验挖掘和弹性设计,满足教师需求。建筑调性选用白色和大面玻璃,提升周边环境。
学校的宿舍设计回归理性,采用折板方式,在狭长地段营造出轻盈通透的理想居住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这种设计手法轻巧,细节处理得当,呈现效果令人期待。未来,应避免过度依赖建筑师的复杂技术,而是从城市、建筑和表现力的根本逻辑出发,采用最经济、舒适的办法来进行设计。
龟兹是西域古国,库车是其核心区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独库公路、克孜尔石窟等。项目位于库车新城区,老城区有库车王府等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
我们的目标是设计一家带有库车名片的酒店,让地区文化和酒店双向赋能。项目用地2万平米,容积率接近2.0,我们将西侧空闲地与遗址公园统一打造,纳入酒店前场空间。
设计意向融入天山精神,除一般酒店功能外,还赋予了千窟剧场,整体形象与烽燧遗址相呼应,全年可举办艺术活动。酒店还设有文化展厅、石窟书吧等,建筑外型和空间细部融入在地文化元素。
文化艺术展厅将展示当地博物馆文物,使酒店成为博物馆式酒店。剧场表演龟兹文化乐舞,实现艺术、人文、建筑无边界。我们大家都希望设计的建筑具有文化性和传播性。
新疆龟兹地区气候干旱,年降雨量仅70毫米,要考虑到树木的成活问题。假如没有树木,景观效果可能大打折扣,因此需平衡美观与实用性。冬季严寒,需考虑建筑的热工性能和功能布局,确保南北面合理处理,保障室内舒适度。此外,剧场公共空间的剖面设计对于理解空间关系至关重要,应详细规划以满足多种活动需求。
项目位于济南历城区示范区,南侧和东侧邻近城市主要干道,交通便利。项目分为三个地块:南侧的会展用地(7万方,需满足3.5万方展览面积)、北侧的会议和酒店用地。用地紧张,我们通过广场化处理中间T字型道路,打造中央集散广场,也可作展厅室外展场。我们在深化设计中,取消会议与酒店间的连板,使广场更开畅。入口设计模糊建筑与广场边界,原索网与陶棍组合现升级为桁架和钢梁结构,透空材质从陶棍改为穿孔铝板。展厅结构从18米张悬梁优化至9米,节省本金。同时,梳理展厅管线,隐藏立面百叶,保持立面完整。我们将持续比选,把控细节,确保最终效果的呈现。
会展项目是一直是欧博的专业强项,如何发扬光大,团队很有反思,这就是作为建筑师的本体,在现有经济条件下抠细节,细节决定了完成度的多少,是非常扎实的工作,这种工作应该是持续性的,让会展这种项目类型越做越好。
总体来说,这一个项目的完成度很高。但是我有几点疑惑,酒店塔楼为何需要做成方塔平顶的形式?跟大屋顶起伏好像没什么关系,是不是想保留比较干净的做法?按照常规来说,这个酒店不高,某些方面跟飞雨重檐是不是有手法、语言、元素上的回应?
我认为刚才提到的几处优化都处理得很好,其核心逻辑在于去除不必要的冗余,从而节省造价。对于公共建筑而言,资产金额来源于纳税人,因此以最少的投资解决最大的问题,无疑是最高明的设计策略。
项目基于贯彻落实深圳市“山海连城”核心规划目标,蓝桥公园是深圳山脉翠脊和盐田滨海蓝带在盐田片区的重要衔接节点,我们在设计上希望以“低扰动+强生态”的方式,衔接串联周边城市节点,连通周边梅沙公园群,故命名“山海连城·梅沙半山径”。
项目西起大梅沙集散中心,东至规划小梅沙集散中心及叠翠湖水库,横跨10处主要观景结点,提供不同山海风光感受。我们大家都希望“盐田+山海连城”产生奇妙化学反应,让人们从繁忙生活中逃离,感受盐田的宁静、浪漫、优雅。
盐田有很好的山水资源,需不需要再多做一条举在半空中的、蓝色的桥,这是我们要反思的问题。我更希望看到思维上的进步,低冲击、零触碰价值观在这里似乎有点被削弱了,可以再从这方面继续思考。
一期一会,2024年AUBE欧博设计优秀项目奖专家评审会已经圆满落下帷幕。AUBE欧博设计从始至终坚持城市设计、建筑、景观等多专业集成一体化设计方法的初心,持续以面向城市当下和未来的设计精神,积极探索,不断迭代更新设计理念和创新设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