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3-03 20:52:31 来源:常见问题
这三位纵队司令员尽管长相不同,身段不一样,可是此时此刻,他们三人脸上都绽放着弧度一同的笑脸,想必是有好音讯要向陈毅报告。
关于纵队司令员来说,最好的音讯无疑是带着部队拿下战役胜果,眼下现实也是如此,他们三位纵队司令员来找陈毅,就是要跟他共享打败成功的果实。
可是,谁也没想到的是,陈毅却板着个脸,火气比之前在郭村时还大!见三位纵队司令员在自己面前排排站,陈毅抬起手将桌子敲出响声,然后朝着三位纵队司令员痛斥道:“你们打得是个什么东西?”
陈毅在郭村时因何事发脾气,为何得知三位纵队司令员拿下胜果后,陈毅不喜反而肝火满满呢?
1940年6月,正在苏中泰州区域郭村休整的新四军前进纵队,接到鲁苏皖边区游击队总指挥李明扬和李长江发来的通牒,他们二人要求这支部队在三天内有必要脱离郭村。
指派李明扬和李长江这么做的人,是蒋军江苏主席韩德勤。他成心向李明杨等人泄漏虚伪音讯,说新四军驻扎在郭村,意图是想借着抗日的理由,占据郭村。
明显,韩德勤是成心离间两边联系,可是顽固派偏偏就信任了他的话,还调动兵团要跟新四军兵戎相见。
叶飞马上将这一条音讯告知了跟陈毅。针对此事发来电报,要前进纵队预备与挑选恰当的地势方位,能够固定或以游击战支撑十几天,然后再由八路军第五纵队与新四军支队驰援,几支部队携手反击。
陈毅针对郭村的地点方位给出决议计划,必定不能在郭村孤军御敌,必定要等援军到了才干举动。可是,叶飞没有遵从陈毅的指挥。
这并非叶飞自负,也不是他成心不听陈毅的话,而是因为叶飞一向守在郭村,他跟部队现已了解了郭村的地势,在这里展开战役是能够的,更何况,据守郭村也是他跟几位团以上的干部们一同评论出来的决议。
6月中旬,李长江向郭村建议进攻,战役刚开端的时分就很剧烈,为了鼓舞士气,李长江放话说:“今日必定要拿下郭村,打下郭村,咱们放假三天!”
成果并非他所愿,他的部队非但没有拿下郭村,反而被新四军击退了2里路。通过七天七夜的激战后,叶飞带着新四军拿下成功。
这次打了胜仗,叶飞认为陈毅必定会很快乐,即便他之前屡次违背陈毅的指令,没有慎重行事,可是交兵嘛,看的是成果而不是进程。可是,陈毅并非叶飞所料,见到陈毅后,叶飞发现他脸色很丑陋,浑身冒着火气。
两人碰头后,陈毅一脸肝火看着叶飞说:“原本我是想骂你们的,一个多团就和这么多的顽固派乱揪!你知不知道你这次冒了多大的危险?可是你们拿了胜仗,我还有什么好讲的!”
叶飞是见过陈毅发火时的怒态,可是当他跟着王必成、陶勇一同去给陈毅报告战果时,这次陈毅的脸色比前次还要丑陋,前次是因为叶飞冒然带兵行事,那这次又是因为什么呢?
在郭村战役后,江南指挥部在粟裕的带领下来到吴家桥,一段时刻后,这支部队由陈毅和粟裕带领,并改名为苏北指挥部。
部队整编为三个纵队,这三个纵队就是咱们文章最初说到的那三个纵队,三个纵队的司令员分别是叶飞、陶勇和王必成。随后,这三支部队就创建了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
就在这时,前文说到的那个离间两军联系的韩德勤见陈毅在苏北的实力越来越强大,便开端向黄桥根据地建议进攻。
韩德勤的名声在将领中肯定是响当当的,只可惜他的名声不是在抗日战场上得来的,而是在与新四军和八路军的争执中得来的,也就是说,他跟新四军和八路军是仇视联系。
由此可见,他想朝陈毅地点的部队建议进攻也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1940年9月,韩德勤带着左右两路大军(117师)向黄桥建议进犯,这次参战的都是之前的老熟人,比方李长江也在其间。
韩德勤的部队来势汹汹,但没有吓到陈毅。他决议以退为进,诱敌深化。在战役开端前,陈毅把叶飞、王必成和陶勇叫到一同,对他们说:“不是叫你们117师到古溪就打,还要引导他们更深化些。古溪的地理方位很重要,它处在黄桥和曲塘的中心,相距各20里,把117师再放过10里,它脱离后方曲塘就有40里了。”
几天后,韩德勤带着部队朝着古溪进攻,叶飞、王必成和陶勇则带领部队开端进攻。顷刻间,古溪城内响起洪亮的炮弹炸开的声响。三个部队从上级到下级,任何一个人都抱着一腔热血,刻不容缓要展开战役。
三个纵队的司令员跟粟裕商议后,决议反击。粟裕将作战计划告知陈毅,即1纵担任堵截敌军后路,2纵和3纵从古溪正面反击,以到达前后夹攻的意图。
陈毅听后适当置疑地问了一句:“你们这个计划真的能堵截古溪敌军的后路吗?”
可是,这次战役公然跟陈毅料想的如出一辙,因为三个纵队反击的时刻早,导致没有让敌117军进占古溪,他们尽管灭掉敌军两个团,也把韩德勤打得狼狈不堪,可是他们并没有将敌军悉数消灭,缉获来的兵器也没有幻想中的多。
假如这三个纵队的司令员将陈毅的话听进去,那么这次必然会打出一场完美的漂亮仗。所以当叶飞、王必成和陶勇结伴给陈毅报告战果时,陈毅脸色很丑陋,肝火满满呵责他们:“打得是啥东西?叫你们别急,非要急,看,你们打得好吗?还不是给放跑了?”
面临陈毅的批判,这三位司令员无话可说,真的应了那句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